河南省许昌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文化遗产,比如三国文化、钧瓷文化、腊梅基地等,内涵深厚,特色浓郁,享誉海内外,是中华文明和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昌地标性建筑之一
城名由来 远古时期,因为许由率部落牧耕于此,故称为“许地”。夏朝建立,许地属豫州之域。商灭夏,昆吾族移居许地。西周初,武王分封诸侯,太岳伯夷之后文叔受封于许,史称“许国”。秦汉时,实行郡县制,许地始称许县,属颍川郡。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遂称“许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改为许昌,为魏五都之一。西晋初,颍川郡治所由阳翟迁许昌。南北朝时,宋置许昌郡,宋景平元年(423年),北魏大将周几攻陷许昌,“夷许昌城”,一代帝都化为废墟。北周时,改为许州。隋时,复称颍川郡。唐时,复称许州。宋、明、清一直为州、府所在地。民国时期,许昌曾先后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和第五行政督察专员驻地。1947年12月,许昌首次解放,1949年建立许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15个县、市。1970年,许昌专区改称许昌地区。1986年许昌地区撤销,许昌市升为省辖市。
三国文化简史 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公元196--221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刘协都许,“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历文治,兴文学,广揽人才,南征北讨,克平群雄,使许昌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从此许昌成为历史上的群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使许昌成为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曹氏父子在此兴文学,展文功,创立建安文学;《观沧海》,《七步诗》,留下千古绝唱。宠关羽,赎文姬,广揽人才;兴水利,办屯田,振兴经济。张武治,定北方,震慑全国;图霸业,克群雄,终成帝业。 辉煌的历史,积淀了众多的三国文化遗迹,如今的许昌,依然保存有关羽灞陵挑袍故事发生地——灞陵桥、曹丞相府、春秋楼、曹操与谋臣议事的曹操议事台遗址,有汉魏许都故城(张潘故城),故城西有愍帝陵,西北有张公祠,北有曹操与汉献帝“许田围猎”的射鹿台。此外,还有乱世忠臣王允墓,因“衣带诏”事件受株连而死的董妃墓,与兄密谋曹操而事泄被逼自缢的伏皇后墓,神医华佗墓等80多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被誉为“三国文化之乡”。
关羽辞曹处---霸凌桥
《三国演义》120回中,有52回发生在许昌或于许昌有关,丰富的史迹和文物,在汉末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所以郭沫若曾说:“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三国名胜古迹河南最多,河南中许昌居首”。许昌是1994年国家推出的“中国文物古迹游”14条旅游专线中的“三国战略线”上重要城市,河南全省列入三国名胜古迹景点20个,许昌独占14个。
“三曹”生平及成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作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曹氏集团雄踞许都25年,“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广揽人才、大兴屯田、逐鹿中原、征伐四方,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曹操煮酒论英雄,争霸四方的文才武略,百折不挠,一统天下的政治家风范,是许昌文脉的基础。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曹操的诗篇,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成千古名句。《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曹植的《七步诗》为天下人所吟诵。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建安七子”生平与成就 “建安七子”为建安年间(196~220)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合称。
孔融(153-208) 。孔融字文举,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世代所传颂,名垂千古。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名句有:“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白骨归黄泉,肌体乘风飞。”(《杂诗》)“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临终诗》)
陈琳(? -- 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名句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饮马长城窟》)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名句有:“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
徐干(171-217)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名句有:“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室思》)
阮瑀 (?-212)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名句有:“出圹望故乡,但见蒿与莱。”(《七哀诗》)“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琴歌》)
应玚 (?-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刘桢 (?-217)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名句有:“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残凄,终岁长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第》)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 (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建安文学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时代的高峰,是许昌文脉的标志。
钧瓷文化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我国古代的五大窑瓷器之一。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被定为御用贡品,不许民间烧制,并在禹州城东北隅的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烧造宫廷用瓷,瓷名钧瓷。
钧瓷的艺术之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钧瓷造型古朴端庄,色彩丰富艳丽,独具雍容华贵之美,素有“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钧瓷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釉色”、“纹路”、“釉画”三大奇迹,“视之裂痕斑驳,触之光滑如玉”的绝妙冰裂、“或如蚯蚓走泥,或似兔丝缕缕”的自然纹路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使钧瓷拥有了其他瓷种无可比拟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被世人誉为火的艺术,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钧瓷世无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到了明清两代,钧瓷逐渐步入了没落衰退时期。明代初期,社会渐趋稳定,封建经济开始复苏。至永乐、宣德年间,瓷器生产出现了新格局,江西景德镇瓷业异军突起,很快便成了全国陶瓷生产、销售及贡奉朝廷的中心。而钧瓷发源地禹州,因连年战争,民不聊生,人烟稀少,百业俱废,钧瓷生产一度因人亡而毁而停烧。此种境况一直延续至清王朝。清代末期,受古玩商人高价收购宋钧的影响,禹州神垕镇陶工卢氏三代艺人矢志不移恢复钧瓷。经过数十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在光绪年间使久已失传的钧瓷重放光芒,世称“卢钧”。其仿宋钧瓷,精美异常,艺精绝伦,堪与传世宋钧媲美,已达以假乱真境地,曾流入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误作“宋钧”珍藏。很快,钧窑在禹州神垕发展到10余家。然而,由于清末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入侵,政局混乱,继之民国成立,军阀混战,后日本侵略,连年战火不断,恢复不久的钧瓷再一次因战乱灾荒而毁灭停烧。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经过老艺人、专家、学才的不懈努力,钧瓷艺术重获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被称为“中国宝瓷”的钧瓷艺术之花更是大放异彩,绚丽灿烂。在许多国际交往和重大活动中,钧瓷常被选为赠送礼品。邓小平、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把钧瓷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香港回归,钧瓷“豫象送宝”作为河南礼品赠给香港特区政府。博鳌亚洲论坛2003--2005年会,由荣昌钧窑制做的“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连续作为唯一国礼,赠送给参会的各国政要,充分展示了钧瓷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钧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珠宝中的一支奇葩,正以崭新绮丽的风姿翩翩走向世界。
近年来,我市以禹州市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加强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钧瓷烧造技艺》的保护开发力度,出台了《关于支持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高标准编制了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策划方案,全面启动了“两园两街”(两园,即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陶瓷工业园;两街,即神垕古镇老街和钧瓷文化街项目)建设项目。同时,筹资1.2亿元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以钧瓷为主题,集遗址保护、文物陈列、技术研发、学术交流、钧瓷制作、宣传教育等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禹州钧官窑遗址博物馆。随着钧瓷文化产业品牌的进一步打造提升,钧瓷文化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禹州市被中国陶瓷工作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杨志钧窑、星航钧窑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大宋官窑瓷业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禹州星航钧瓷有限公司钧瓷窑炉博物馆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禹州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被省文化厅、省发改委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非遗项目《钧瓷烧制技艺》成功列入2013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备选名单。据统计,目前禹州市有钧瓷企业160多家,年生产钧瓷220多万件(套),年产值达7亿元,钧瓷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印刷、包装、物流、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的蓬勃发展。
许昌县(市、区)名字由来和特色
许昌下辖二区、二市、二县,分别为魏都区、建安区、许昌县、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
禹州 禹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因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国于此而得名,古称“大禹之州”。大禹的儿子启在这里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独特窑变艺术闻名于世的国宝钧瓷发源于此,钧瓷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药王孙思邈早年在此行医,自古就有“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的佳话,是全国闻名的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禹州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杂家鼻祖吕不韦、先秦法学家韩非子、西汉留侯张良、行书鼻祖刘德升、独步书坛的褚遂良、明代五朝元老马文升等一批志士仁人,他们不但为禹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涂上了浓墨重彩。这里更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故乡,画圣文化名扬海内外。拥有全国唯一钧瓷专题博物馆钧官窑址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神垕以及逍遥观、禹王锁蛟井、古钧台、张良洞、周定王陵等一批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葛市 长葛,盖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其泽,故名曰长葛。又传创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唐,虞,商无称,至周东迁,始见于春秋,属郑。长葛历史悠久,人文灿烂。“楷书鼻祖”钟繇,第一部论诗专著《诗品》的作者钟嵘均为长葛人。该市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金刚石制造及制品、机械装备制造、电瓷电器、建筑卫生陶瓷、有色金属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人造板材加工等八大产业集群。
许昌县 许昌县历史文化悠久。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21年,曹丕废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而赐名许昌,沿用至今。境内三国遗址星罗棋布,是全国知名的“三国文化”之乡。该县产业特色鲜明,是全国重要的档发加工出口基地、汽车传动轴生产基地、腐竹生产集散地,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和全省首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县、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
鄢陵县 鄢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鄢陵县在周初为鄢国。周武王伐纣灭殷后,封陆终第四子求言于郐(今郑州),别封于鄢,故名鄢国,鄢始于此。春秋属郑地。公元前770年,郑武公灭鄢,废鄢国为鄢邑,改为鄢陵。该县文物古迹主要有乾明寺塔、尹宙碑、曹操议事台,曹彰墓、许由隐耕处、许由墓、醉翁亭碑、兴国寺塔、甘罗古柏等。素有中国腊梅文化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花木第一县等称号。
襄城县 襄城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狩猎农耕,襄城春秋时名“汜”,郑地。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居于汜,公元前540年,襄城属楚,楚灵王在汜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属颖川郡。襄城县物产资源丰富,是全省53个资源富县之一,已探明煤炭储量20.5亿吨,是平煤集团的主要煤田。烟叶种植历史悠久,驰名中外,1958年,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烟叶王国”,是中国烟草文化之乡和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
魏都区 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奉天子以令不臣”,完成了统一北方的霸业。后魏文帝曹丕建立魏国,“魏都”由此而来。魏都区是许昌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都区历史文化悠久,区内三国古迹旅游景点有60多处,如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挑袍辞曹的灞陵桥、神医华佗墓等。